毕国忠:西柏坡统战文化的民族文化特质
2018-05-14 12:21:00

       摘要:以“五一口号” 为标志的西柏坡统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浸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西柏坡统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独创的具有中华民族风格、中国民族气派的崭新的革命文化。
        关键词:西柏坡;统战文化;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诞生于民主革命时期,经过抗日战争丰富、发展,在解放战争时期达到成熟,1948年五一口号发布成为标志,由此形成了西柏坡统战文化。西柏坡统战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生的革命文化,既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又富于革命文化的品格气质,展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继承和发展西柏坡统战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
        一、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是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开辟道路。除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自建党之日起,求民族解放、谋人民幸福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历史的车轮行驶至1948年上半年时,中国人民革命的前景已经明朗,代表大地主、大资本家利益的国民党独裁统治已是日薄西山,行将就木,蒋介石的南京反动政府虽然还在做垂死挣扎,但它推出里是舞台的日子指日可待。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一个统一、独立、民主、和平的新中国摆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作为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展现出了天下为公、立党为公的博大胸怀。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革命性继承与发展。最初“五一口号”第5条为:“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第23条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第24条是:“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将第5条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将第24条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将第23条“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万岁”去掉。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改动,而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奋斗目标的集中展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点。“万古千秋业,天下为公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改后的第五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天下为公宗旨和主张,立足于传统,又超越传统,是对传统的革命性转化。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历经2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千百万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流血牺牲为代价,中国共产党始终挺立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中华民族解放、前进的方向,怀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意识、担当精神,从建党之初一大时12位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无一枪一弹到1948年近300万党员、280万人民军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使命感、责任感、担当意识,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内涵。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这种责任和担当,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二、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的包容情怀
        1948年中国政坛上,除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个根本对立的政党外,还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政党。这些政党成立的宗旨、政治理想不尽相同,成员的构成各异,各自的政治诉求与表达也不尽相同,当然,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理想并不完全一致。但在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反对独裁统治、建设民主共和国等重大政治方面目标一致或相近。求大同、存小异,在总体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在根本利益不冲突的形势下,保持相对的差异,不强求完全一致,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五一口号第四条“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第五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和而不同是一条交友的原则,也是处事的哲学。《论语·子路》篇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与“同”是两个范畴,并不一样。这里面包含着鲜明的原则性,要做诤友、良友,不做无原则的随声附和。《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 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 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 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 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 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在晏子看来,梁丘据与齐景公是“同”非“和”,是梁丘据对齐侯所作所为的无原则的阿谀、逢迎,也可以说是一种苟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融合各种不同要素的积极方面,通过彼此交往、交流,最终形成共识,达成一致。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属于新生事物的再造。同则是简单的、机械的一种复制。西周史伯对此曾有这样的阐释:“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得出的结论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和而不同则表现出的是一种鲜明的政治性原则,就是在根本利益、总体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团结尽可能团结的人,凝聚最大的共识,求出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在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事业中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支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我们提出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就是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同心同德、风雨同舟是和而不同思想的生动写照。《周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故“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正如总书记所讲:“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这样就能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
         三、谦卑自牧,虚怀若谷的自省意识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先生中共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时,毛泽东给出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2016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虚心接受各民主党派监督。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领导人民、服务人民,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虚心接受党内外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党外人士的民主监督,是团结合作共事的重要组成,民主党派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诤友。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在中华沃土上,5000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滋养了她,造就了她非凡的品格,虚心接受监督、自觉接受监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慎独”“谦德”思想的升华。《大学》中首次提出“慎独”“自谦”:“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则对此进行了发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戒慎自守,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的实践中,时时保持敬畏之心,时时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作为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慎独思想的在中国共产党这里从自身修养发展成为一种主动要求置身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的意识,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模范地践行党的理论与宗旨。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这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反复强调“强制的省察自己”思想一脉相承。
        谦德思想来源于周易,《易·谦》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德之柄也;谦尊而光,谦以制礼。””高亨对此卦解释为:“余谓牧犹守也,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也。”周公姬旦对“谦德”解释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责,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谦德的主要含义就是告诫人们才高不要自举,功高不能自居,不要恃才傲物,始终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置身于最广大的人民之中,始终对人民保持敬畏之心。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真正的拥护、支持。反之,因自己成就大、贡献大就目空一切,骄傲自满,最终必将导致败亡。这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谦受益,满招损。”《老子》第十五章:“上德若谷。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对中国文化有着极深造诣的毛泽东,深谙此理。在1945年中共七大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提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四年之后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他有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前夕,毛泽东曾用“小和”、“平和”,不爱打“清一色”等的麻将术语来做国民党代表刘斐的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两个务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虚怀若谷、谦卑自牧的风范与胸怀。
        西柏坡统战文化作为红色基因,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国共产党的生命之中,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继承并将她发扬光大,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又具有长久的历史意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