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政党制度,同样深深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五一口号”的发布,不仅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同时也体现了是政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五一口号”所表达的大团结、大联合,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五一口号;多党合作;传统文化;和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确立是以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协会议召开为标志的。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对国际国内形势和阶级力量进行的正确分析基础上,向全国人民发布了“五一口号”。其中第5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全国各民主党派一致拥护和热烈响应,迅速开展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政协会议的召开是响应“五一号召”的结果,而“五一口号”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考虑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实际所进行的原创性的设计,而这一设计不仅规划出未来新中国光明而美好前景,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格局,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一、五一口号及内涵
(一)五一口号
“五一口号”特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于1948年4月30日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五一口号”共二十三条,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五一口号”调动了一切积极进步力量,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加速了新中国的建立;为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指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光明前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形式;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格局。“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政党领袖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立即以各种方式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1949年1月,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共五十五人联名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公开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五一口号”的发布,不仅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同时也标志着各民主政党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五一口号”的内涵
纵观二十三条口号,其核心是号召全国各阶层人们团结起来,为打倒独裁者蒋介石,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府而努力奋斗。在这二十三条口号里,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是团结、联合及其同义词或近义词,如协商、合作、合理、共同等。
“五一口号”中的团结与联合是一种多元的团结与联合。从宏观的层面上有全国人民与各阶层人们的大团结:“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有具体的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与阶级的团结,如全解放区和全国工人阶级“团结”,全国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要“团结”起来;解放区的职工会要与民主政府“合作”;解放区和蒋管区的职工“联合”起来;中国工人阶级与各国工人阶级要“团结”等。更有微观上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如解放区的职工之间加强“内部团结”,工人与技术人员要“团结”,建立尊师爱徒的师徒关系,私营企业的职工与资本家要建立“合理”的劳资关系,蒋管区的职工要“联合”被压迫的民族工商业者等等。
“五一口号”强调的就是团结与联合、协商与合作。团结与联合是聚集多元的合力,只有团结与联合才能赢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只有团结与合作才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协商乃是政治的沟通,中国共产党只有承认、肯定与协调各阶层的利益与意见,才能集天下人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走向政治文明,实现和谐社会。团结可以产生合力,团结可以兴邦强国。“五一口号”中的团结与联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多元团结,不仅具体提出了团结与联合的方式,而且指明团结与联合目标方向。口号中的团结与联合即是手段,也是目的。如建立全国工人的“统一”组织,建立“合理”的劳资关系,“共同”发展经济;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而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民主的新中国。可以说“五一口号”为未来的新中国描绘的是一种大团结、大联合的和谐大家庭的美好蓝图。
和谐、统一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境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精神的实现。“五一口号”所表达出来的大团结、大联合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五一口号”蕴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合”精神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不同区域性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甚至包括外来的优秀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碰撞、交汇、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体系。“多元一体”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构成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其本质属性是“和合”思想,即寻求平衡、协调,追求和谐、统一。“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积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贯穿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始终。
“和”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禾(“龢”的省略),表示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形成不同声部的乐音谐调共振;口,表示说话。“和”的本义是动词,指不同声音、言论相互响应,协调合拍。可引申为和谐、协调、和睦、和平、中和等意思。“合”的本义是动词,表示上下唇的合拢。可以引申为联合、汇合、结合、融合、组合、符合、合作等义。“和合”二字联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谓“和合五教”,是指商契把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加以协调,使百姓安身立命。这里的“和合”有协调的含义,但协调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等同合一,而是有差别的统一,有区别的整体。所以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没有矛盾的“同”,事物就得不到发展。《管子集校·幼官》中说:“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管子认为蓄道养德能使人民和睦、团结,人民和睦团结就能聚合力量,力量聚合并能协调一致,那就谁也不能伤害了。由此可见,“和合”思想,已经被作为一种协调人际关系、治理国家手段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此外,《周易》提出“阴阳和合”,认为“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集解》卷一)。只有保持阴阳的均衡和合,才能达到完满的和谐状态,万物就能顺利发展。道家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知和曰常”(《老子·五十五章》)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提倡以“和”为恒常的准则。孔子继承了我国历史上的“和合”思想,对“和合”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形成了系统的“和合”思想体系。他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应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他一方面强调和谐统一,同时又肯定事物的多样性,主张通过互济互补,以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达到和谐、统一。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中庸》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些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和”的内涵,同时也将“和合” 当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手段和方式,即“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
一种政治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经历革命和斗争,更要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文化积淀。有人认为政治制度的变迁,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变迁。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深深融入其社会政治、经济、意识等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也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政党制度,同样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寻求平衡、协调,追求和谐、统一是“和合”思想的核心。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掠夺、军阀割据、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中国人民比任何时期都更渴望和平与安宁,希望祖国统一,社会和谐。1948年,中国共产党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根本出发,将“和合”的思想运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努力建立新中国的目标上,发布了“五一口号”。而“五一口号”的深刻内涵就是一种多元的团结与联合,彰显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合”精神的深厚意蕴。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合”精神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大地上,融合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被普遍认同与接受。因此,蕴涵“和合”精神的“五一口号”一发布,天下云集响应,各民主党派、各社会阶层纷纷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为创建一个民主自由的新中国而献计献策,共谋发展、共创未来。随后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成果。
三、“五一口号”体现了政治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只有建立在本国的文化基础上,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相符合,它才具有合理性,才能凝聚强大的社会力量。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是在中华传统“和合”的思想浸润下建立起来的,它包含着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对多党合作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是政治和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易经·系辞下》中写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殊途同归”,是说尽管所走的道路不同,采取方法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同一的。“百虑一致”,即使有许多不同的打算与心思,所追求的的目标是一致的。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追求平等、和谐、统一社会理想上不断完善着“和合”思想,在政治价值观念上,也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着“和合”精神。
鸦片战争之后,争取民主、自由、统一,成为我国的民主党派和执政党共同的价值追求。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提倡的“五族共和”,无不渗透着中国“和合”的文化精神。从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合作开始,中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争取民主、自由、统一的实践中,探求着“和合”精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面对危机,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努力争取与国民党合作的同时,积极争取和团结各民主党派,不仅实现了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还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对国共两党进行比较后,加深了对共产党的了解,积极响应中共的号召,会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联合各民主党派,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斗争。在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结下了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生死与共的关系。“七君子事件”、“下关惨案”、“李、闻血案”都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奋斗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正是在这些斗争实践中,使得民主党派坚定了同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信心。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愿望和自觉选择。
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接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深入分析 “五一口号”,不难看出,口号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和范围内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不仅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和合”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就是既要突出统一战线的本质大团结、大联合,又要做到“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前提是在政治舞台上有多个政党存在,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群体,各自发出不同声音,才可能全面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五一口号”中提出团结与联合,可以说是覆盖了中国社会各个团体、阶层、阶级或个人。毛泽东就曾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其差异性,在相互碰撞中达成共识,以达到“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如何才能做到“和而不同”,那就是要“协商”。在多党合作中,民主党派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真诚合作,相互补充。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五一口号”中又提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主张,这些主张是在新的形势下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形式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格局。
“五一口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的结晶,它所奠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的核心价值观。“五一口号”发表至今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正确有效的政党制度。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联组会时说,对这一制度进行了精准的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继续发扬“五一口号”的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使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