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朱晓方:筑牢首都“护城河”守好北京“东大门”
发布时间:2020-08-13
筑牢首都“护城河”守好北京“东大门”
作者:朱晓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要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时代,在全民抗疫、共克时艰的今天,作为三河市政协的一名委员,作为新梦想教育集团的一名总管,作为社区中的一个成员,如何响应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做好筑牢首都“护城河”,守好北京“东大门”的工作,一直是我近几个月来的所思所想。抗疫防控期间,又有哪些社情民意,也是我近期以来关注的焦点。
总体看来,我们的群众还是优秀的,他们自觉地、认真地执行上级各个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积极投身于抗疫防控工作之中,为各自所在的区域全面打胜抗疫之战,做出了各自应有的贡献。据我观察,他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减少聚会聚餐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好转,许多餐饮场所也逐渐开放堂食,许多民众已经按奈不住“吃货”的心,约上一众亲友,纷纷前往享受饕餮美食。在聚餐期间,我发现,每一名用餐人员都能做到尽量减少同桌用餐人数,配合店家保持桌与桌之间的距离,用餐时避免高声喧哗,提倡文明用餐。
二、避免前往人多的公共场所
虽然疫情有所减缓,但人们依然能够做到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不扎堆、不凑热闹。
三、坚持佩戴口罩,对人对己负责
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普通公众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时,建议不戴口罩;当处于人员密集场所时,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应戴口罩。
在人员密集的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超市、餐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区与单位进出口等场所的工作人员,人们并未因天气的转热摘除口罩,而是依然坚持戴着口罩,做到了对人对己的负责。
四、坚持洗手习惯
随着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许多民众养成了勤洗手、认真洗手的好习惯。学会了标准洗手法,保护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五、继续配合社区防疫措施
社区的各项防疫措施,在前一阶段的国内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防控重点的转变,社区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区民继续配合社区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如果家里有从境外返回的人员,能及时通知社区并配合做好后续工作。
六、在公园、室外游乐场所,人们自觉保持着距离
随着气温回升、花红柳绿,许多民众在周末和节假日开始举家出游。在室外活动期间,我发现他们依然保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小朋友玩耍时也不扎堆,在外游玩后能记得洗手。
七、复工复学中注意个人防护和卫生
随着复工复学工作的开展,许多民众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学校也在逐渐复学。复工复学时,每一个人都能配合做好体温测量和健康登记,在人员密集的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做好了场所的卫生和消毒措施。
八、提倡分餐制
经过这次疫情,许多人懂得了分餐制的重要性,养成了分餐制的良好习惯,避免共用碗筷。复工复学中,都能单独就餐、错时就餐,避免了多人扎堆聚餐。
九、不适及时就医
区民时刻注意自身、家人及周围人员的健康状态,一旦出现咳嗽、发热、乏力、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时,都能及时就医或劝导就医。就医时能主动告诉医生自己近期的活动情况,是否去过疾病流行地区,是否接触过疑似患者,自己发病后又接触了什么人等。
十、养成良好习惯
通过这次疫情,居民养成了居室勤开窗、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家庭卫生的好习惯。咳嗽、打喷嚏时用手肘遮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桶内。
十一、坚持健康生活
疫情以来,居民在社区的引导下,时刻保持良好心态、注重均衡营养,坚持适当运动,保持自身良好的抵抗能力。
以上就是我所看到的抗疫防控期间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当然,“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应该是我们的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抗疫防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错综复杂,我国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坚定有力地把抗议防控化解重大风险等各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才能为筑牢首都“护城河”,守好北京“东大门”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