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主页 > 社会服务 > 品牌活动

“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不想让你走

发布时间:2020-05-01
“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不想让你走(图1)
张红全(左)陪孤寡老人姜秀永聊天

“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不想让你走(图2)
2020年春节前,张红全(右)给孤寡老人张庚怀买了新衣服。

“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不想让你走(图3)
张红全(右一)与村民一起包饺子,聊家常。

 
  修通一条“心路”,唤醒沉睡的远山。竖起一盏“致富灯”,点亮渴望的双眼。把丰收带到荒野,让翅膀飞越崎岖。踏过泥泞,一个小山村的脱贫之路走得更加坚定。迈过坎坷,一个地薄、民贫的穷地方迎来黎明……

  一
  扶贫先扶“志”,同时又需要扶“智”。决不能任何事都要“钱”!这个道理必须跟乡亲们讲清楚,让他们从心底认可这个理儿。
  2017年6月14日,经民盟中央派遣,机关干部张红全来到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葫芦乡伏城村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上任第一天,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大家挤在一个会议室里,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村子里这个新来的“当家人”。
  “听说是从北京来的,能在咱村里呆住?”
  “你瞧那白净脸,戴眼镜,一看就是个书生,能管了咱村里的事?”
  ……
  张红全在台上讲着话,下面村民小声议论纷纷。
  从山东农村走进大学,再迈出大学校门,走向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的工作岗位,张红全还是第一次到基层农村扶贫,看到乡亲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广宗县地处河北省邢台市东部,黄河故道经过这里,使得境内沙带绵延上百里,土地贫瘠,加上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仍属国家重点扶贫县。1991年,著名社会活动家、时任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先生把广宗县定为民盟中央的扶贫联系点,从此拉开了民盟中央帮扶广宗县的序幕。
  张红全这次就是追寻先辈的足迹,来到葫芦乡伏城村开始为期两年的脱贫攻坚工作的。他接过先辈们传递的那份神圣责任,内心就像一团火,熊熊燃烧。
  这时,一位老汉半披着褂子,从凳子上站起来,双肩抖动一下,冲着台上的张红全说:“俺想问你个问题!”这时,乡亲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张红全。
  “问吧!老伯。”张红全倒很镇定,他把手伸出去,客气地抬一抬。
  “你这次来俺们村,带来了多少钱?”这位老伯说话不拐弯,单刀直入,一针见血。
  张红全怔了怔,望着这位老伯,一时哑口无言。乡亲们的目光火辣辣地盯着他。
  “你别再讲那些大政策了,你就说个数吧!”又有人站起来喊道。
  张红全面对这咄咄逼人的问话,一下子有些懵了。他深知,村里贫困户实现脱贫确实需要钱,村里发展一些产业也需要钱,村里实现整体脱贫更需要钱!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可金钱又不是万能的啊!
  扶贫先扶“志”,同时又需要扶“智”。决不能任何事都要“钱”!这个道理必须跟乡亲们讲清楚,让他们从心底认可这个理儿。可眼下这个当口,这些道理不能直接灌输。
犹豫踌躇间,在场的县乡领导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局面,站起来大声喊了两嗓子。
  “你们这是闹啥呢!”一位乡领导拍着桌子。
  “人家是来为咱们这儿扶贫的,脚跟还没落稳你们就要钱!我看你们一个个都钻到钱眼儿里去了!”一位县领导也着急地站起来,吼道。会场一片寂静,刚才的混沌气一下子被压下去了。
  就这样,村民代表见面会,不欢而散。
  在伏城村村民眼里,这个会好像是给张红全来了个“下马威”。张红全也像吃了个“闭门羹”,抬不起头来。可他转念一想,乡亲们并没有错啊,他们之所以问钱、要钱,都是被贫穷逼出来的。上级派自己来干啥?还不就是来扶贫吗!想到这里,张红全也不再觉得憋闷。越是这样,越要挺起胸膛,走进群众中去,真切地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想法,再对症实施策略。他暗下决心,自己这次来,必须给伏城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村里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
  当晚,张红全失眠了。

  二
  民心齐,泰山移。张红全坚信,只要把民心聚拢在一起,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伏城村的脱贫攻坚也不在话下。
  张红全刚来时,伏城村共有900多口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人,其中因残疾、孤寡、智障致贫的占到一大半。
  贫困户卫西桥,单身一人,长年在保定打工,得了中风后不得已回到村里。回村后基本靠本村的表姐何玉玲一家接济照顾,花去很多医药费,因病致贫。张红全来的第一天晚上,卫西桥就找到他咨询有关低保等政策,想知道自己是否可以享受低保,能否到县里的福利院接受护理。张红全一一记录下来,第二天他去熟悉村里相关情况,第三天一早,就亲自跑到县城向民政等部门详细咨询了卫西桥想了解的相关事宜。当他急匆匆赶回村里时,却听说卫西桥突然去世了。张红全万万没想到,他竟走得这么匆忙!
  “一想起这事,我就悔恨。群众的事都是大事,万万不能等啊!”此事让张红全深深自责,久久难以释怀。
  这件事触及内心深处的遗憾和伤痛,也给了他负重前行的力量。在伏城村的扶贫路上,张红全加快了脚步。
  为全面了解村情、民情,张红全俯下身子,挨家挨户串门走访,做了大量调研。村民中,尤其是贫困户有什么困难和需求,他都详细地记录在工作日志里,想办法一一解决。凭着一颗虔诚、谦卑和赤诚之心,他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
  贫困户姜秀永是一位79岁的老太太,也是孤身一人。她居住的三间北屋正房的后墙上裂开一道两指宽的大缝,多年失修,已属危房。走访时,张红全见状立即出面帮她申报危房改造,可姜老太太死活不同意翻盖老屋。
  原来,姜老太太早年有一个儿子在外地打工下煤窑,1987年前后因塌方事故离世。姜老太太哭着道出心里话:“北屋是我儿子生前盖的,就是倒了、塌了,也不能拆!这是儿子留给我最后的念想,住在北屋里,好像儿子就在我身边,心里踏实……”
  老人的念想得留下,可危房的问题也得解决。为了不违背她的意愿,张红全想方设法给老太太盖了三间西屋。收拾停当后,劝老人搬过去住,可无论怎样做工作,姜老太太就是不挪。别人都说她认死理,不懂事!可张红全却从内心深处读懂了老人——母子情深,只好接长不短去看她,及时发现房屋情况。
  随后,张红全经常买了大米、面粉、食用油给姜老太太送到家里,每逢节日,也要来探望。每次离开时,张红全都要围着老太太的北屋里里外外查看一番,看看那道裂缝是否加宽。去年,姜老太太患青光眼,做了手术。张红全当时因公务回到北京,得知此事后十分挂念,半夜两点打电话了解情况,当得知老人手术十分成功,才放了心。
  姜老太太逢人便讲:“别人有儿子的不见得比我幸福,因为我身边有张红全书记。”姜老太太常住的老屋,至今仍是张红全无法割舍的一块心病。他已协调好危房改造资金,争取早日做好姜老太太的思想工作,哪怕是加固修理一下也就放心了。
年逾古稀的张法山家,一家五口全是贫困人口。他妻子早年去世,儿子和儿媳都患有智力障碍,两个孙子都患有脑瘫。张红全只要在村子里,就必然要到张法山家去看一看,坐一坐,隔三岔五给他们买些米、面、油等生活物品,到了冬季,给他家送几床棉被。
  “张书记从不嫌弃我们,每次都拉住我们的手问寒问暖,跟自己的亲人一样。”谈及张红全,张法山道出一堆感激的话。
  像张法山家这样因病致贫的人家,张红全给予格外关注和厚爱。时常跟他聊聊天,鼓励他坚定生活的勇气,生怕他陷入家庭困境而不能自拔,导致精神低迷和抑郁颓废。算是万幸,张法山作为这个家庭的顶梁柱,称得上坚强,他没有被贫困击倒,乐观面对生活。
  但有一天,张法山却跟张红全道出一句压抑心底许久的话:“我最担心的是,如果我死了,这些孩子们该咋办?”
  张红全听了这话,不免有些惊愕,没想到张法山想得那么远呢。张红全稍加思索:“你不在了,还有我呢,还有村委会,还有国家呢!你怕啥?!再说了,你也不算老,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听到这些暖心话,张法山与张红全对视许久,缓缓低下头,憨然一笑,“命不好——”
  张红全这时有点着急,伸出胳膊朝张法山肩膀上捣了一拳。“你可千万别信什么‘宿命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张红全费尽口舌,讲上一堆道理,直到张法山心服口服,昂起头来,笑着与张红全拍肩握手,才依依惜别。
  像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张兰成、张庆元、张保元和卫振元等,他们都是可以和张红全交心的人。他们愿意,也很想跟张红全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张红全能办到的,就给他们一一解决。不能办到的,也会想着法子宽慰他们,他们心里也会觉得亮堂,舒畅。
  张红全并不是一个外向型的人,在北京,哪里人少他往哪里去。可做了扶贫干部,来到伏城村后,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哪里人多,他往哪里“扎”。
  张红全认准一个理——群众的事无小事。聚沙成塔,滴水石穿。他成了伏城村孤寡老人、贫困户和家家户户的知己贴心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张红全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他来伏城村扶贫,首先要把民心扶起来,拢起来,聚起来。民心齐,泰山移。张红全坚信,只要把民心聚拢在一起,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伏城村的脱贫攻坚也不在话下。

  三
  扶贫攻坚千头万绪,棘手的事不少,得一样一样扎扎实实地办。
  广宗县地下没矿产,地上没特产,坑里没水,高处没树,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仍是一个地薄、民贫的穷地方。
  当广宗遇到了费孝通,一段充满传奇大爱、跌宕生趣的扶贫故事成为广宗人民至今感恩相念、广为传颂的珍闻佳话。
  从1991年到1994年、1996年,年逾80高龄的费孝通先生连续3次到广宗扶贫。费老在广宗提出“沙里淘金”的发展思路,建议当地政府引导农民利用本地沙土资源,变废为宝,发展制陶工业,筹措资金50万元建成釉面砖厂。他帮助广宗县成立了河北农村科技扶贫服务中心,在全县推广食用菌种植。费老带领民盟中央在广宗这块脱贫致富的试验田上探寻出一条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新路子。近30年来,民盟多次派人走进广宗县开展考察、慰问、捐赠和帮扶工作,发动民盟内外的力量,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办实事。
  张红全作为民盟中央的一员,目睹广宗县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深感欣喜和自豪。然而,广宗县“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却还没有甩掉,这在他心里是个大疙瘩。经过认真调研,他发现广宗县在农业、卫生、教育等领域还存在发展短板。尤其在农村,贫穷和落后还没有彻底根除,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扶贫攻坚千头万绪,棘手的事不少,得一样一样扎扎实实地办。
  2018年,张红全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民盟盟员张福锁,在广宗创建民盟中央社会服务实践基地“科技小院”,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培养农村科技人才,通过科技推广带动作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广宗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当地沙质土壤适合种红薯,村民有种植传统。张红全和农业专家鼓励园区发展深加工,提高红薯附加值,让黄土生出“金”。随后园区上了一条深加工生产线,做蜜饯红薯干,在网上卖得很火……截至 2018年底,伏城村的贫困发生率降为0.5%,2019年年底,剩余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2019年5月份,邢台市广宗县顺利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张红全被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评为河北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两年多来,张红全在伏城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该村贫困户年增收3000多元。他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万元为村里装上了太阳能路灯,修建了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广场,建设了公园、幸福院和休闲中心……伏城村的“面子”亮了,“里子”厚了。
  经过实地走访考察,张红全瞄准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争取到20多万元资金,建起了一个高标准实验暖棚,起名“同心棚”,准备今年开春后栽种新品种的樱桃和其他高附加值水果。
  张红全指着同心棚内的现代化设施,自信满满地说:“收益好的话,我们将来打算再建设一批暖棚进行推广,一个棚盛果期应该能收获七八千斤,收益能达八万元。”这些数字令伏城村村民惊喜激动。
  筚路蓝缕,弦歌不绝。去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费孝通先生当年在广宗县开展扶贫的一帧照片赫然在列。张红全在手机上默默地保存下来那张照片,每当看到它,费老当年在广宗亲力亲为、躬耕扶贫的身影,仿佛就在身边闪现。一代代民盟人在广宗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历经30载,砥砺奋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四
  在春日丽阳的照耀下,伏城村的生活越来越有温度和亮度,那是精准脱贫曙光洒在这片土地上的灼灼其华……
  2019年7月,张红全扶贫两年的期限将到,他就要走了。
消息不胫而走。张红全在村子里下户走访,见到街道边上乘凉的老人们,他跟往常一样主动上前打起招呼,可老人们却都怔怔地站着,默默不语。
  他走近人群,老人们个个沮丧着脸,身子慢慢退后。一位老人憋不住了,走上前拉住他的手,轻轻问道:“听说你要走啦?”话刚出口,老人眼眶里的泪花就开始打转转,攥紧他的手舍不得撒开。此时,乡亲们内心里都堵着一句话:“不想让你走!”可这话早被眼泪淹没了,就是谁都说不出来。
  张红全感觉到老人的手在颤抖,他轻声应道:“是的,大爷。任务完成了,我快走了……”
  听到这个,大伙“呼啦”一下围拢上来。张红全和老人们一一握手,仿佛马上就要别离。是啊,要离开了,离开这生活了七百多个日夜的伏城村,离开这些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张红全心里也难受,平常口才尚可的他,竟说不出一句安慰话来,泪珠滚落到脸颊上。
  在圆满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后,张红全完全可以载誉回京。可他却选择了延期一年,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
  那天中午,村里接到张红全的电话,说他已请示上级批准,决定将扶贫工作再延长一年。接电话的人既高兴又感动,忍不住地大声喊起来:“太好了,张书记,乡亲们都舍不得你走嘞!”
  张红全在手机那头,听到了乡亲们的欢声笑语,感动地淌下热泪。此时,他身在北京,心已经飞回了广宗,飞回了伏城。
  他仿佛又回到了乡亲们中间,清晰地看到了一张张憨厚、朴实的笑脸,正冲着他笑。
  在春日丽阳的照耀下,伏城村的生活越来越有温度和亮度,那是精准脱贫曙光洒在这片土地上的灼灼其华……
     返回首页
中国民主同盟河北省委员会
地址:石家庄市新华路236号
冀ICP备13015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