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主页 > 参政议政 > 议政建言

关于创建太行山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议(民盟河北省委提交省政协十一届五次全

发布时间:2020-05-01
关于创建太行山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议
民盟河北省委
        河北省太行山区是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京津冀空气含氧量和空气湿度的天然调节器。太行山区在河北省境内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覆盖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4个设区市的25个县(市、区),总人口1012.3万,是京津农产品的供应地、水源地,但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与京津地区农民有很大差距,2015年,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51元,为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3左右。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建立长效机制,必须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尤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太行山区,既要解决了“温饱”又不能留下“环保”的暗疾。基于太行山区长期发展生态产业的典型经验,聚势创建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可引领贫困山区开辟脱贫共奔小康之路。
一、发展基础现状
        1.生态产业资源丰富。太行山区是阻挡西北风沙入侵的生态屏障,京津冀水、气治理的桥头堡,老区、山区、贫困区、生态涵养区合一地区,具有可开发价值的植物资源1000多种、动物资源300多种,涌现了苹果、大枣、核桃、柿子、板栗等一大批名优产品,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太行山区有着较丰富的光照资源,中东部地区为2200-3000小时,为太阳能资源三类地区,有光伏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2015年河北省光伏并网容量达280万千瓦,位列全国第七位。
       2.生态产业空间广阔。河北太行山区域共有旅游景区(点)177处,总面积达4239.4km2,在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方面有着较多的旅游资源种类。涞源、涞水、易县合力打造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树立的区域旅游品牌口碑很好,今年“十一”黄金周共接待游客134.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2亿元,随着人民群众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旅游带动全产业链条生态延伸、拓宽的空间充裕,太行山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3.生态市场潜力巨大。太行山区的森林碳汇资源丰富,太行山绿化工程在太行山石质山区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发展果木经济林、用材林,到2050年绿化工程将造林3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可提高到35%左右,如果按照2015年的交易价格变化范围15-35元/吨计算,太行山区域的森林碳汇资源的年收益将以数亿元计算,极大促进京津碳汇市场体系建设。
二、典型经验做法
        河北省长期致力于太行山区技术经济开发,创立的生态产业模式灵活多样、脱贫致富效果突出、“双赢”发展潜力巨大,对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保障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绿色科技创新引领,培植产业与生态修复结合,打造生态产业先导样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创新引领生态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思路,创立了立体治山、生态产业脱贫的岗底模式。
内丘县岗底村人均荒山14亩,长期受“旱、薄、蚀”的困扰, 俗有“无雨渴死牛,有雨遍地流”之称,19世纪80年代初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的穷山村,后来以河北农大为技术依托,创立了“山顶洋槐生态林带帽、山中果树经济林缠腰、山下高效梯田抱脚”的立体治山模式,在山场开发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服务、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和分户管理的“五统一分”;在生产经营中实行分户承包、分散经营、分类指导、分清责任、分级核算和统一名牌销售的“五分一统”管理方式,李保国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将有机苹果128道工序编制标准化种植手册,人手一本,村委干部严格监督执行,开发出优质高档苹果,注册了“富岗”商标,赢得了市场信誉,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其极品果高达50元1个,成为全国驰名商标。目前,果品供不应求,效益大幅度增加,仅苹果一个产业就带动了周围20多个村林果业的规模集约化经营,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立体治山产业脱贫模式—岗底模式,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治山问题。目前,全村年人均收入3万元左右,仅苹果产业就创年人均纯收入2.6万元,80%的村民住上了漂亮、宽敞的新民居,家家户户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82户村民有了小轿车,引领了太行山区10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区域治理创新引路,繁荣生态与产业集群聚合,蓄势生态产业规模发展。专家教授为经营实体牵线搭桥,地方政府积极协同,形成跨域生态产业战略联盟,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区域性规模,大力提升了循环经济脱贫效果。
        1999年李保国教授针对临城县丘陵岗地含有僵石层、砾石层厚、漏水严重的土壤特征,以“聚蓄水土”为核心,发明了丘陵岗地的植被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种植薄皮核桃1.5万余亩,创建了以核桃为主体树种、树下间作苜蓿、生态养鸡的循环经济绿岭模式,建造了两座拦水大坝,形成两座库容量达18万m3的小水库,并从午河侯家韩水库引入河水,解决了取水问题后,实现全部封井,节约了宝贵的地下水,森林覆盖率由0.01%增加到83%,打造了“绿岭”薄皮核桃品牌,售价高达120元/公斤,亩均产值6000元以上,创立了“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不仅辐射了临城全县,还跨县域带动了太行山区更多地方发展绿色核桃产业。2007年李保国教授来到石厚土薄、干旱缺水的平山县王坡乡,指导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进行了“隔坡沟状梯田造地法”,加上塘坝和沟渠结合的山区排洪、灌溉系统,把大片荒山变为小到中雨能蓄,大到暴雨能排,干旱时节能灌的旱涝保收地3万多亩,新栽核桃树48万株、生态树木18万株,荒山秃岭逐年变绿,多个产品通过了全国绿色食品认证,入园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834元。2013年,葫芦峪公司与阜平县政府合作,建设葫芦峪(阜平)现代农业产业园,对3.7万亩荒山、耕地进行高标准整治开发。
        李保国教授以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技术为支撑,结合地方发展的迫切需求,科技专家与政府搭台、市场经济搭桥,促成跨县域企业绿岭公司、平山葫芦峪公司的市场战略联盟。丘陵岗地生态治理技术从临城县“聚蓄水土”的植被恢复重建关键技术,到平山县“隔坡沟状梯田造地法”;伴生的绿色核桃产业从临城緑岭公司延伸到平山县下峪村1个村,到后来50个村,再到走出平山,再到阜平、曲阳,绿色核桃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区域生态治理技术模式与绿色核桃的有机栽培种植实现耦合,放大了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社会应用效果,走出了一条太行山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生态产业区域拓展的扶贫新路。
       3、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搞活经营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生态产业共同致富。涞水县白涧村通过创建集体统一经营、分户受益的股份合作制,创新了村级经营体制,形成了产业发展和脱贫共富的长效机制。
白涧村位于涞水县西部深山区,全村644户、1681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1200元。白涧村通过吸收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能人的“意识+胆识”转化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增强农户的信心把群众组织起来;村干部垫资将全村810多亩耕地、1.3万亩山场、3000亩河滩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将到户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和全村群众,变资金到户为权益到户,通过集体建社、入股经营、全员参与、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社把利益连接起来,由村委班子分别对3个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明确主导产业,分层设计产业项目,将全村每户划分为贫困户、一般户、富裕户三大类,并根据他们在产业发展中不同层面需求、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生产经营经验等提出了“贫困户合养兔,一般户种果树,富裕户搞民宿”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思路,长毛兔养殖股份制合作社采取“六统一分”的管理模式,由专业技术人员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供种、统一配种、统一饲料、统一回收、分户受益;“三优”苹果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开发荒山荒坡3500亩,请来河北农大孙建设教授指导栽植“三优”苹果(优良品种、优良砧木、优良栽培技术)11万棵;村集体修建了水库,开发了苹果乐园、清凉界避暑区、煤窑沟慢生活区生态旅游点,通过市场机制把生态理念培育起来。村集体经营的合作社长期用工30人左右,均选用较贫困户,短期用工选用一般贫困户,采用轮换机制,使贫困户都能获得薪金收入,激发了内生动力。形成了村集体统一经营下多个股份制合作社发展的经营体制,由单户扶贫转变为组成利益联结共同体致富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了产业全覆盖、贫困户全覆盖的长效共富机制。2012年至2015年,三年时间全村贫困人口从557户减少到174户,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增至4500元,成为涞水县脱贫致富样板村。
三、对策与建议
        鉴于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产业脱贫致富典型经验的独到作用,山区生态产业发展基础做厚、生态产业做大、绿色品牌做亮、区域集群做强、利益共享做实,从长远效果看,发展时机上要把握、发展基础上要夯实、发展机制上要创新、发展策略上要突破。建议:将河北省太行山区纳入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全国提供重点经验和先行样板。
        1、尽快启动建设河北省太行山生态文明示范区。设立河北省太行山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领导机构,侧重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方向引导、制度的规范和建设进度的推进;组建太行山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课题组,探索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治理脱贫战略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凝练重大科技任务,明确创新目标和重点方向,形成重大项目建议;编制《河北省太行山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的区域范围、建设思路、建设模式、投资来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有效衔接。
       2.着力加强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基于山区生态经济治理的基础性、公共性和社会性定位,加强对太行山区生态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太行山区绿色科技资源共享中心,兴建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基地、生物资源和信息文献等资源共享平台;大力发展山区生态旅游、绿色林果产业、生态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引导促进形成区域性生态主导产业;对太行山区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生态治理的科技创新推广和发展生态产业予以政策支持;建设太行山区碳汇造林示范基地,列为京津碳汇交易跨区域的试点。
        3.积极探索太行山区生态产业扶贫的创新机制。针对山区生态经济治理脱贫,把做大、做强、做实生态产业作为山区生态保护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抓手;探索县域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共享机制,创新政策性生态服务融资平台和区域发展机会平衡机制;融合生态产业脱贫致富的组织经营体制、科技支撑机制、绿色品牌联盟、利益共享制度等生态产业发展框架体系;统筹扶贫资产收益项目,协调好与农业、科技、教育、医疗、生态项目资金,完善资金融通衔接机制。
        4.充分发掘太行山区典型样板的成功经验。继续挖掘深山区、浅山丘陵区不同水土资源、立地条件的绿色林果新品种、生态安全的加工工艺、营销新模式、生态旅游新创意;归纳总结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发展中新型农民培育途径、带头团队引领的关键、落实共同富裕的实现形式;探索和推动以生态保育为靶向的县域特色产业向区域性、主导产业升级的途径和模式;依靠市场拉动,将绿色理念、低碳理念融入有机生产、清洁生产经营中,营造生态文化氛围,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为山区经济社会长效脱贫、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树立样板和模式。
     返回首页
中国民主同盟河北省委员会
地址:石家庄市新华路236号
冀ICP备13015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