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主页 > 参政议政 > 议政建言

关于加快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民盟河北省委提交省政协十一届五次全

发布时间:2020-05-01
关于加快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
民盟河北省委
        太行山区是京津冀上风上水的源头,京津冀空气含氧量和空气湿度的天然调节器,也是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区是老区、山区、贫困区、生态涵养区合一地区,涉及110个县,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是京津冀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地,但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与京津地区农民有很大差距,2015年太行山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北京的1/3左右。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建立长效机制,必须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尤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太行山区,既要解决“温饱”又不能留下“环保”的暗疾。基于太行山区长期发展生态产业的典型经验,走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生态产业新路,可引领贫困山区开辟脱贫共奔小康之路。
        太行山区的科技服务团队离城进山扎根在山水沟壑之间,创新了山区水土治理工程技术、绿色栽培技术,创建的内丘县岗底立体治山生态产业、临城绿岭“聚土蓄水”循环经济、邢台县前南峪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集成模式在太行山区梯次扩散,在培育群众绿色发展理念、营造生态产业发展氛围上成效显著,但在促进太行山区生态产业进一步发展上,面临一些困难:
       一、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交通信息滞后,生态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太行山区资源大都分布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许多山区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后继投入尤为不足,影响区域生态资源有效的利用。
        二、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生态产业市场驱动力较弱。太行山区生态产业还处于点状分布,区域趋同化明显,尚未形成集聚效应,而县域间产业过度竞争阻碍了生态产业的拓展提升,区域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群众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影响了发展生态产业的积极性。
        三、长效发展机制缺失,相关政策衔接不畅,产业发展源动力缺乏。太行山区群众生计空间狭窄,迫切需求仍是生存和脱贫。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发展和利润对政策的依赖程度过高,国家缺少稳定的相关支持政策,山区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少,融资额度小,成本高,生态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撑,导致太行山区拥有的生态资源难以变现。
鉴于太行山区生态产业脱贫致富典型经验的独到作用,从长远效果看,遵循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思路,把握发展时机、创新发展机制、夯实发展基础、突破发展策略。为此,建议:
      一、  创新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基于区域生态安全,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生态产业发展机制,培育生态支撑的市场平台,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把做大、做强、做实生态产业作为山区生态保护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抓手;创新政策性生态服务融资平台和区域发展机会平衡机制,统筹扶贫资产收益项目,协调好农业、科技、教育、医疗、生态项目资金,完善资金融通衔接机制;融合生态产业脱贫致富的组织经营体制、科技支撑机制、绿色品牌联盟、利益共享制度等构建生态产业发展框架体系。
        二、着力加强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太行山区生态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太行山区交通、农产品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太行山区绿色科技资源共享中心,兴建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基地、生物资源和信息文献等资源共享平台;大力发展山区生态旅游、绿色林果、生态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引导促进形成区域性生态主导产业;对太行山区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生态治理的科技创新推广予以政策支持,建设太行山区碳汇造林示范基地,列为京津冀跨区域碳汇交易试点。
       三、 充分发掘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发展样板的成功经验。基于山区生态经济治理的基础性、公共性和社会性定位,继续探索集体统一经营为主导,与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制融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挖掘深山区、浅山丘陵区生态治理工程技术、不同水土资源、立地条件的绿色林果新品种、生态安全的加工工艺、营销新模式、生态旅游新创意,一二三产融合途径和模式;探索和推动以生态保育为靶向的县域特色产业向区域性主导产业升级的途径和模式,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整合;总结生态产业发展中新型农民培育途径、带头团队引领的关键、共同富裕的机制体制,为解决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贫困、生态、发展问题提供经验和树立样板。
        四、着手太行山区水土生态治理,激活生态产业发展。采用政府主导PPP(公私合作模式)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山区生态治理方式,建造宜耕、宜种、宜栽的山区梯田,进行市场化运作,建设生态产品供给区,合理开发生态旅游、农畜产品等特色资源,增强山区农业的生活保障功能。加快山区土地确权,确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集体林权等,建立集体产权交易中心,加快山区土地流转,引入农业公司、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发生态特色产品、做大生态产业、做强太行山区生态产业集群。
        五、聚焦绿色科技引领,支撑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升级。建立太行山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增强对太行山区生态产业政策倾斜力度。以聚土蓄水为根本、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研发、推广绿色适用科技;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培育绿色产品理念、有机生产实践和生态市场平台;促进科技传播转化途径从推技术向兴产业方式升级,壮大县域生态特色产业;健全科技和人才支撑服务体系,鼓励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人员以产业基地和科技园区企业为依托,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途径,以先进、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为支撑,引领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升级。
        六、借力金融精准扶贫,提升山区生态产业发展动力。太行山区贫困人口多、范围广是一个主要特征,针对“创业型贫困户”、“就业型贫困户”、“受益型贫困户”,采取不同的金融精准扶贫方式,构建生态产业的金融介入渠道;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扶贫质量,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日光温室、大型农机具等抵押担保贷款办法;进一步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加大对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发展的保险支持力度,建立生态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优化政府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山区生态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扶贫资金的生态效用。
        七、培育生态产业区域集群,凝聚生态产业发展合力。加大太行山区生态产业发展引导,按照基础做厚、产业做大、品牌做亮、集群做强、共享做实发展思路,研发区域生态治理、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深入开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现代林业和生物肥料等技术研发,提升特色产业的绿色优势;发挥科技专家纽带作用,探索县域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生态产业规模效益;推进信息化工程进村入户,建立村级信息服务平台,以农户为基点,培育“草根”电商经纪人,加快促进“互联网+”生态产业市场平台建设,实施绿色品牌战略促进生态产业县域联合,实现太行山区生态产业跨越提升。
 
     返回首页
中国民主同盟河北省委员会
地址:石家庄市新华路236号
冀ICP备13015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