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主页 > 参政议政 > 议政建言

关于加快我省农村信息化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民盟河北省委提交省政协十

发布时间:2020-05-01
关于加快我省农村信息化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民盟河北省委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农村发展需要新的要素渗透,农业产业体系创新需要“互联网+”平台,农民生活水平需要信息化跨域提升。“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农业农村信息化把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的创新成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打造一个宜居、高效、便捷、人性化乡村社会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思路,可缩短时空距离、实现供需均衡;可缩小服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可促进三产融合、实现协同发展。有利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是我省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有效路径。
一、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现状
        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利用上有待提高。信息设施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生产生活上,智能农用设施、智慧交通、自动化种植或养殖等智能服务均不足5%,原因主要在于绝大部分村集体和经营实体难以单独承担相关硬件投资。在管理服务上,目前村级组织发布通知45.4%通过传统广播方式,实现水电气远程抄表的村有14.5%,虽然61.1%的村级服务中心配备了电脑,但86.9%的村级组织尚未建立本村信息网络平台,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相关的技术人员和力量。
        2、农户拥有网络设备状况有所改善,但作用有待提升。互联网是决定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先导因素,农村居民上网的硬件条件已经大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家庭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已达41.3%,接入互联网的手机达52.4%。为进一步观察互联网对农户生产生活的提升效果,本次调查设计了“互联网对提高您家收入水平的帮助?”和“互联网对提高您家生活水平的帮助?”两个问题,80%左右村民的回答都显示作用很小一方面原因在于32.6%村民认为公共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不到位,32.2%是因为有设施、不会用,35.2%是由于不知道获取哪些信息;另一方面原因就是物流网络建设不足,农村居民上网购买商品,物流取货点不方便的有57.7%,网上销售商品,发货时物流渠道不方便的有63.4%。
        3、村民上网主要是获取生活信息,网络应用范围狭窄。互联网在农村应用上,目前还只起到一个信息窗口作用,根据调查结果,72.2%的农户家里有人能使用互联网,在使用内容上,有32.9%是休闲娱乐、有30.8%是了解新闻时事、有19.5%是交友聊天,了解生产经营信息的只有11.2%。互联网在农村居民生活应用上程度低、范围小。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用过无线掌上公交的只有12.4%,看病用过网上预约挂号只占11.7%,使用电话救助系统、GPS定位手环、走失卡等智慧养老设备的只有5.9%。
        4、参与农村网络购物人次提高迅速,但经营性交易少。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家庭上网购过物的有55.5%。在购物内容中,购买生活用品的占86.1%,购买农资的只占6.3%;农村居民家庭上网销售过农产品或农资的农户只有5.7%,这说明网络交易平台并未成为对农业发展具有带动力的营销途径,促进生产活动方面是网络交易的短板。原因在于农户在现有收入水平下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更迫切;同时,农业生产方面的需求受限,一方面在于目前农业在较大程度上是保障性功能,农户没有进一步在农业生产上运用新科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上网交易的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5、农民网络应用操作技能获取渠道分散、学习效率低。农民使用网络的操作技能是融入城乡社会生产、社会的关键。整体看,目前网络应用技术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有待改善、增效。根据调查结果,村民认为阻碍信息化建设原因中,技术有难度、操作不便的占36.5%,不知道获取哪些信息的占35.2%,认为运行维持费用过高的占28.3%。具体关于网络信息设施使用上,农村居民看病用过网上预约挂号的只占11.7%,挂号的途径也主要由自己或家人挂号,邻居、朋友能帮助的很少,更深层原因在于目前网络应用的普及程度非常低。关于网络应用技术普及的学习方式,农村居民学习使用上网信息设施的主要是通过朋友家人指导的有50.4%,通过书籍自学的有27.8%,而且主要是年轻的学生。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对互联网在生产、生活上应用的认识水平、模仿途径、学习渠道依然不足,掌握信息设施利用的学习途径还有待扩展。
二、干部群众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认识及需求      
        1、信息化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上,产业村认识高于一般村。调查结果显示,村干部认为网络建设对本村发展作用说不清的占62.8%,没什么用的占2.0%,原因在于只是听说过网络对农村发展的作用、能力,但网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模式、途径并未有切身的体会。特色产业村“触网”农户相对较多,因此,特色产业村的干部对网络建设的肯定高于一般村的干部,分别为38.9%、33.4%。
        2、网络建设满意度低,干部比群众更愿意加快信息化。研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目前农村的网络状况总体满意度较低,满意的只占29%,不满意原因为资费太贵、网速太慢、没什么用的分别占47.6%、32.5%、19.9%。但农村干部群众基本上是愿意加快信息化的,94.1%的村干部希望信息化,68.2%的群众希望发展希望信息化,原因在于群众对于“信息化”的提法听说过的占31.8%,其中表示对“信息化”做法、用途了解的只有5.5%,但也只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并不是真正的了解信息化到底是如何操作、怎么运行?60.2%的群众想了解“信息化”有哪些方面的信息能有助于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又害怕向村民要钱,在不损害个人利益前提下愿意接受。
        3、村级信息平台上干部群众对信息化服务诉求基本一致。村级信息服务平台是村民满足自己需求、对外展示自我的窗口。调查结果显示,希望信息服务平台包括的内容上,干部和群众都希望在平台上首先实现政务公开,分别是58.1%、69.6%;干部关心第二、三位的是本村介绍宣传、村委会公告通知,分别是49.0%、46.0%;群众关心第二、三位的是村委会公告通知、农产品农资信息,分别是53.8%、42.1%,群众相对于干部更关心自己的生活、生产的事,村干部更关心村里的发展与和谐。
 
        4、对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内容集中,但需要的范围宽泛。农村居民对信息化在生活上需求最迫切的是医疗,对经济上需求最迫切的是外出打工挣钱。根据调查结果,农村居民认为信息化目前最应服务的方面是医疗预约咨询59.1%,应服务于就业打工信息是45.5%,应服务于教育培训、无线公交、村居安防、生产经营服务的分别是42.6%、38.8%、38.1%、36.4%。金融服务多种多样,农户目前对银行卡业务、农业保险、贷款业务的需求较强,分别占46.1%、45.4%和40.2%。其他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就有三成左右。
三、对策建议
        1、围绕“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四化同步要求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应用。首先,用“互联网+农业”来促进产业转型,信息化要作为一种创新的核心要素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实现农村产业从“+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型,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体系;其次,用“互联网+农村”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渠道打破行政区划、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信息、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最后,用“互联网+农民”来培育市场理念、创新理念、开放理念塑造新型农民,以绿色发展为核心、靠信息化手段延伸美丽经济的产业链条,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方式的升级。
        2、以县域电子商务为切入点,加快互联网在特色产业的渗透。电商平台是生产者实现产品推介的加速渠道,打造电商产业园,构建县域互联网创业生态体系,是促进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的有力支撑。首先,产业形成期,针对当地特色产业特点,加强农村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明确县域电子商务发展重点、产业领域,吸引规模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进入。其次,产业成长期,完善公共服务基础建设,解决人才瓶颈、物流瓶颈、制度瓶颈等问题,为农村电商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市场氛围。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顺利完成有赖于商品的顺利交接,离不开物流渠道的畅通,区域性物流体系建设是推进电子商务的途径。再次,产业成熟期,要加强县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互联网+金融服务,改善农民的贷款环境,并提供诸多政策支持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县域品牌。最后,产业提升期,以特色产业、主导优势产业为导向,提升电子商务科技园区,推动集聚、集约发展,形成县域特色产业的集群优势和县域电商生态体系。
        3、以村级推进为支点,发挥村级信息服务平台的窗口先导作用。村级信息服务平台是村民满足自己生活需求、产业转型提升的渠道,对内实现村级事务管理服务的智能化,对外实现宣传推介、引导应用的信息化。首先,打通城乡间信息传递上的障碍,搞好“村级信息服务平台”工程,适应村民需求采用感官化、视觉化的操作界面和方式,开发多元化接入平台、软件,开发微信接入,在信息平台基础上共享城市已有的交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服务;其次,加强互联网服务传播,重视网络推广,培养农民“互联网+”的意识,通过原有的电视、广播等渠道广泛的传播信息化的理念,提高辐射范围,培育相应的样板村,培训新型“互联网+”的农村网民。最后,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服务和引领,选取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电商平台和项目,组建落地服务团队、策划公共服务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和网络营销推广。
        4、以农户为基点,培育懂网络应用操作技能“草根”电商经纪人。目前,使用网络的操作技能是农村居民融入城乡社会生产的障碍。首先,通过培训学习,采用宣讲和动员会议等方式,让村民认识到信息化的用处,应用互联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促进网络应用在农村居民中普及、推广;其次,通过示范引导,培养农村电商本地化人才,扩展农民对互联网应用的认知范围,“触网”村民的物资丰富与精神富足将深刻影响农村地区发展;最后,通过实践参与,着力培育网络服务团队、职业群体实现代购、代售、推广,培养农民作为“互联网+”农业的主体成为跨界融合型草根人才,推进“互联网+”,创生农村新的职业群体和业态。
        5、整合优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模式。首先,探索村务管理的服务组织模式,从开发农户基础、完善网站体系、打造供应链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拓展管理平台的微观层面形成垂直组织模式,从网络基建、物流体系、信贷体系、农民信息化水平等角度多管齐下形成扁平化组织模式;其次,完善商业化联动运营模式,丰富“电商园区+支撑平台+涉农企业+消费者”的运营推广方案,以县域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为主,以第三方平台为辅,吸引涉农企业、消费者融入,形成网络渗透、市场引领、商业运作的县域产业运营体系;最后,加强扶持政策体系,政府全面提供扶植,保障网络平台服务与技术支持。要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全面化、精细化、网络化,加强资金保障、技术保障、人员保障,出台吸引“互联网+”领域人才进入“三农”领域的优惠政策,打造互联网购销社会化服务体系。
        6、加快建设“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导向下城乡公共服务共享是信息化发展驱动力。“互联网+农村”使广大农村地区群众享受到城镇居民的便捷生活,促进了农村与城市消费无差别化、农村地区获取知识无障碍化,引导农村居民转变传统生活方式。首先,搭建“互联网+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涵盖具有互联网基因、休闲旅游功能、绿色生态特征、加工物流板块、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传统农业产业体系再造、重构、出新,新兴产业融入、更新、激活第六产业;其次,推进“互联网+三农”村级服务平台建设,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地域自然特色、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改善的关系,转变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把互联网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最后,构建城乡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城乡居民业情、民情、社情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发布、服务机制,推动城乡间信息服务资源的共享开放,破除公共资源共享的障碍,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保证农业产业、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返回首页
中国民主同盟河北省委员会
地址:石家庄市新华路236号
冀ICP备13015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