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产业系统节水提升京津冀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缓解地下水超采压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05-01
基于农业产业系统节水提升京津冀区域水环境承载力
缓解地下水超采压力的建议
民盟河北省委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因其稀缺性而具有资源约束性,又因日益增长的刚性需求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承载力。因此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产业系统节水为宗旨,科学统筹经济发展、生态修复对水利的诉求,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出发点,统筹水利供需均衡、空间均衡,以提高水利综合服务和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民生水利设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不断提高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延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京津冀区域水环境存在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京津冀地区是典型的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07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即使南水北调达到全部供水后,也难以满足改善水环境需求。
京津冀国土面积21.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1.11亿,以不到全国2.3%的国土面积和1%的水资源承载了全国8%的人口和10%的经济量。水资源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于多年的过度开发,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载,特别是作为京津冀蓄水池和生态涵养地的河北,本身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水环境污染等多重问题。
根据2012年对全省8803公里有水河流水质监测情况看,Ⅰ-Ⅲ类水占38.5%,Ⅳ-Ⅴ类水占16.7%,劣Ⅴ类水占44.8%。Ⅲ类以上水质的河段主要分布在山区,Ⅳ类水质以下的河段大部分在平原地区,平原河流“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问题依然突出。浅层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据评价,Ⅰ-Ⅲ类水质的浅层地下水占26%,Ⅳ类水占31%,Ⅴ类水占43%。深层水基本未受污染。
(二)水土流失严重,产业节水效果差
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4.7万平方公里,每年土壤流失量约1.25亿吨,主要集中在太行山、燕山山区和坝上地区。采矿、修路等人为造成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左右。水土流失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时造成水库、河道淤积,影响下游地区防洪安全。根据测算,按照目前每年2000平方公里的治理力度,需要近30年才能够全部完成治理任务。
河北省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70%以上,农业节水是大头。河北省产业结构、用水方式不尽合理,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大规模种植小麦、蔬菜等耗水作物,外加传统漫灌用水方式,极大消耗地下水、地表水的分布及储存,许多行业没有从产业链角度系统考虑用水、节水问题,破坏了水环境时空均衡,导致枯丰不均,水利设施破坏严重。
(三)地下水长期大量超采
地下水长期大量超采,用水缺乏系统规划,河北省年均超采量近50亿立方米,承载力超负荷,地下水量难以回补。有些漏斗已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地陷地裂等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另外河流干涸、湿地萎缩,湿地面积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70%以上,造成物种减少或迁徙,有的地方甚至物种灭绝,极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和原有的生态链,影响了产业结构、社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
(四)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落后
水资源现代管理手段落后。水利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水价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对水利需求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精准需求不对接;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县级及以下地区人员短缺,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全面系统推广。由于水利信息化建设滞后,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依然薄弱,不能即时监管水利工程、水资源、水环境的破损及变化。信息化管理手段不完善导致缺乏配套的产业布局、产业保护及生态效益。
二、提升京津冀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对策建议
(一)加速推进集约高效产业系统节水
1.推进节水项目建设,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并举
南水北调全线通水后,合理利用本地地表水,加大地表水灌溉面积,减少地下水超采,合理规划生态用水。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积极推进节水项目、耐旱节水品种、节水农艺,发展规模化喷灌、微灌、高标准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咸淡混浇、井渠双灌技术,水肥一体化等农艺综合节水技术,提高水利用系数到0.69。推广农机深松、秸秆还田、轮作轮休,使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同时进行。提高小麦抗旱节水品种普及率达到70%,设施蔬菜应用微滴灌面积达到50%。到2020年,农业用水总量从现状的144亿立方米下降到130亿立方米,实现清洁水源、清洁生产,节水与生态修复共生共荣。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
从产业节水角度考量,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农饲兼顾,改良土壤肥力和营养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转化能力。减少小麦种植面积,恢复地下水保有量,合理有效配置水资源;提高马铃薯、棉花种植面积,马铃薯节水,作为第四大主粮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棉花耐瘠薄、耐盐碱是节水、改良土壤优选作物。考量产业链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体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实现化肥、农药节约精准利用,实现水、肥、药一体化;秸秆尾菜全量化利用,地膜回收利用,畜禽粪资源化利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和治理修复;实行畜禽养殖区域控制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养殖密集区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村庄生活垃圾和污水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到2020年,70%以上的县(市)行政区域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和污水有效处理。
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一产比重,提高三产比例,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节约、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单位水资源效率,减少废水产生率,降低治理污水成本,美化民居环境和水环境。
(二)加快推进引江引黄工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解决京津冀严重缺水问题,开源节流、优化配置、用足用好引江、引黄水。多年来,国家分配给河北省和天津年引黄水量18.4亿立方米,实际年引黄水量不足3亿立方米,不仅不够农业用水、生态修复用水也是捉襟见肘,因此呼吁国家加大外调水力度,解决好区域严重缺水问题。
加快建设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尽快建成通水,实现河北省34.7亿立方米引江能力,发挥引水效益,改善水生态,维护水环境;呼吁国家充分发挥中线干渠调水功能,相机向京津冀地区增加生态供水,改善华北地区生态环境。
(三)减少地下水超采,逐步恢复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地下水生态,因此必须重视、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集中精力推进以黑龙港流域为重点的试点建设,坚持开源节流统筹、建设管理并重、治理保护同步,大力调整种植模式,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构建起适水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高效节水的灌溉工程体系、引排得当的水系连通体系、健全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实时可靠的水资源监控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呼吁继续扩大河北省试点范围,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长期规划,到2017年,力争地下水超采量减少39亿立方米以上,压采率达到73%,浅层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深层水超采状况得到改善。到2020年,力争地下水超采量减少46亿立方米以上,压采率达到85%,浅层水位小幅回升,深层水超采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回升、面积减小,优化水生态和水环境,提高承载力。
(四)基于物联网技术,护水、节水、用水、蓄水有机结合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行为习惯和理念。物联网利用局域网、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系起来,形成人与物、物与物交流,通过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相结合,定制作物的个性化用水方案,一旦缺水,警报发出信号,系统适时启动按钮,精准用水,做到水、肥、生物药一体化,使作物生长感到舒服,又提高了水、肥、药的利用效率,实现护水、节水、用水、蓄水的统一。按照标准化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幅提升,减少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实现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减少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壁垒限制,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五)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创新水利现代管理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通过构建互联网+水利信息化平台,构建水利、生态、产业、水环境承载力、灾害等数据库,有效及早预报洪涝灾害信息,通过生态产业链的建立,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结合山洪治理工程,科学合理引导洪水造福百姓,比如邢台岗底村的沟坡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顺利蓄洪、引洪,实现天人和谐,收获灾害正收益。
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系统的会商体系,集水利、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于一体,一旦发现问题,利用科学决策系统,给出N套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会商,推出最佳实施方案。通过互联网扩大宣传范围,使公众了解水资源储备量、使用期限、洪涝灾害、节水必要性,渴望实施节水技术、节水品种、节水管理,实现海绵城市功能。适应环境变化,创新用好非常规水源,完善雨洪水资源、科学合理吸纳雨水、洪水,使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用水达到动态平衡,创新微咸水资源、中水回用和海水利用等技术、手段和规模,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新常态逐步规范行业标准,提升行业竞争力。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先行先试,允许在一定的试错范围内积累经验,河北省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下大力气规划好水资源等各要素的使用范围、期限、问题、措施,立足现在,放眼未来,降速度、优结构、创驱动、远规划,借力互联网+,使节水、用水、蓄水、保水有机结合,提升产品竞争力,提升水资源生态环境,优化水环境承载力,使有限的水资源禀赋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