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主页 > 盟员风采

张湘义:人生,在奋斗中闪光

发布时间:2020-05-02
       张湘义,燕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9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德国洪堡学者、民盟河北省委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历任燕山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
 学成回国   报效中华
       1987年,张湘义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99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9年毕业后作为洪堡学者赴德国开展研究工作。2002年他婉然谢绝了国外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母校燕山大学。很多人包括他在德国的导师都不理解张湘义的行为,认为无论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国外都比国内要优越的多,为什么非要选择回国呢?的确,张湘义在德国所工作的研究组中,他的薪水仅次于德国导师,年薪大约为当时国内一般教授收入的10多倍。张湘义的德国导师一再挽留他,说只要他留下来,薪水不是问题,并且还同意帮助解决他和家人的德国国籍问题。另外,德国的科研条件居国际先进水平,张湘义留下来在专业上可能会更有发展。但他认为:他的事业在祖国,他的根在祖国。祖国培养了他这么多年,现在是需要他的时候,他要用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的爱国理念。
       2005年,张湘义的德国导师Schaefer教授应燕山大学的邀请,与妻子一同到燕山大学进行访问和讲学。当他看到张湘义在回国后短短的几年内就取得如此多的成果时说了一句话“You are right! (你是对的!)”,并真诚地建议组建一个德国斯图加特(斯图加特大学)——秦皇岛(燕山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这样一个国际间的研究团队,围绕纳米材料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目前该团队已经建立起来并开展了许多合作研究。
 攻坚克难   永攀高峰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张湘义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和长期的艰苦工作,每获得一点成果,往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艰辛。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实验设备、实验环境都比较差,资金也不宽裕,有时候为了去外地查阅资料,张湘义经常是自己带干粮,乘坐最便宜的火车,住最便宜的旅店,但这并没有冷却他的科研热情,反而更加激发了为国争光,攻克难关的信心。就在这样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在一次实验观察中,张湘义凭借科研直觉和强烈的探索精神,在纳米晶软磁材料中发现了一种新物相——取名为“富Cu相”,有关实验数据被国际x射线衍射数据中心收录,制成标准卡片。
   目前,能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瓶颈之一。高性能永磁材料在未来绿色能源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类材料将广泛应用于将来的水电和风电、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等领域。回国后,张湘义敏锐地抓住了高性能永磁材料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思考,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改善界面结构来提高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磁能积的新思路,并采用高压热变形技术在贫稀土合金中实现了纳米晶的织构生长,这些研究工作为解决如何提高纳米晶复相永磁材料的磁能积这一世界难题指明了方向。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极大兴趣,为此,很多科学家开始关注张湘义研究组的相关研究进展。
       在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下,张湘义与德国科学家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复杂固体中热空位形成位置的实验测定技术,应用该技术成功地探测到MoSi2化合物的热空位在Si亚点阵上形成。该项成果于2004年发表在世界物理学顶级杂志美国《物理评论快讯》(Phys. Rev. Lett.)杂志上,当年我国科技人员在此刊物上只有17篇文章。国际同行对这一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专门以“复杂固体中的空位”为题,进行了专题评价和引用。在科研中,张湘义经常激励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定要为国争光。他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成果告诉了外国同行,外国人做的到的,中国人照样做得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学正为师   身正为范
        回国后,张湘义共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30多名,毕业博士生7人、硕士生15人,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系统讲授《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前沿》等一批课程。他不但教授学生知识,还从做人行事上给予他们指点。近年来毕业的学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他对已毕业的学生也给予学业上的指点和生活上的帮助,鼓励他们做出更突出的成绩。
       教学方面,张湘义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给研究生讲授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内容方面的更新与改革,重点充实了纳米材料和技术方面国际上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归纳类比法将分散的内容有机地进行归纳、比较和有目的地串线总结,便于记忆、利于理解,同时配合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利于引导学生不断地改进学习和思考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为了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张湘义还在业余时间精心准备了多次精彩的学术讲座,义务给全校学生介绍了国际相关领域科研近况和进展,极大的丰富了同学的学术生活。为了准备一次讲座,他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做到既前沿又易懂,每次讲座过后,都会在学校引起极大的反响。
       张湘义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和“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的时间内主持改革了学校和学院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与现实不尽符合的规章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经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无记名投票,他的行政管理工作被评为优秀。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这些年来,张湘义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成为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另外,他还是2008年度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第3学术带头人)和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第3学术带头人)。
       张湘义在Phys. Rev. Lett.(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和Adv. Mater.(先进材料)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60篇,合著教材1部。论文被SCI收录86篇,EI收录95篇,被他人SCI文章引用512次,其中,专业(教科)书引用5 次。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项目课题1项,参加1项;获教育部人才基金3项;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3项为重点项目。
       在有些人看来,张湘义是幸运的。但是,这些成果背后是鲜为人知的整年的辛劳和付出。在国外时,他常常因为工作而通宵达旦,回国后,他又将这种工作方式带了回来,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在他的带动和领导的大力提倡下,所在单位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由于投入工作的精力太多,他对家庭关心很少,每年假期他都想回家乡看望年迈的双亲,但每每又因工作太多而一推再推,最长一次竟是7年没有回过家乡探望父母。为此,张湘义也感到很愧疚,觉得没有尽到为人子的责任。虽然不能尽孝,但他认为:时间紧迫,得多干工作,尤其是纳米材料领域,是可以赶超国外的关键领域之一,如果不抓紧时间,会贻误时机的,欠家人的只有等以后补上了。也可能正是这种努力和时刻存在的危机意识,使得他取得了常人看来难以企及的成绩。
       长期以来,张湘义的节假日基本都在工作中度过,大家都劝他抽时间好好休息休息,但他认为:自己有着和国外一样甚至超过国外的先进思想,如果不加紧工作,好的思想就会被人抢先利用,那时就会后悔莫及的,会有愧于国家的培养。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果,张湘义用一句话来概括:付出总有回报,他只是把别人用来娱乐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他坚信:人生,只有在奋斗中才更闪光。
     返回首页
中国民主同盟河北省委员会
地址:石家庄市新华路236号
冀ICP备13015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