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的发展方向。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全方面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形势下推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在这个价值体系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在这个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为在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发挥着引领风尚的作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目的和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与表述各具不同。有学者统计指出,目前学界共提出了60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与表述,涉及90多个具体范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民主、公正、和谐、进取”;“人本、公正、民主、和谐”;“民主、平等、公正、互助”;“共同富裕、公正民主、科学文明、人本和谐”;“劳动优先、共同富裕、公平正义”;“集体主义”;“共享共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总的来看,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仍处于讨论、争鸣阶段。价值冲突理论认为,由于社会成员所处经济地位和利益空间的不同,对同一社会问题存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直接导致利益主体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原本是市场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价值体系新陈代谢的必然逻辑选择。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和不断完善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思想状态,也才能够为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和谐是社会转型顺利进行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公平、公正观念的形成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能够帮助人们发扬诚信友爱的理念,为社会和谐奠定道德基石;能够鼓励创新,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能够帮助人们科学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和谐的实现,为社会转型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只有健康和谐的社会思想状态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反之,则导致社会发展的阻滞。没有社会思想的健康发展,只包含经济和社会结构优化的社会转型谈不上成功。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思想比较敏感的时期,现实也表明社会思想状态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关系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思想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巩固全国民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国民信仰可以说是落实对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价值观、人生观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使群众切实信仰,才能使之始终不逾地遵循。一个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在于民众信仰,民众信仰也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决定了人们在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和价值选择方面都是多样化的。当下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使人们对社会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诉求形成普遍的道德共识并转化为价值认同。
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整合社会多元价值观。我国当前正在努力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必然导致民众利益多样性和多元化。因此,民众各个主体对社会价值的认同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情况下,如果不强调对某种价值体系的认同,必然引发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维度上来说,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先进文化价值体系的支撑,没有先进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及其调适,社会就会陷入价值冲突和各种社会组织对抗之中。价值观整合是实现由价值观冲突到价值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包含了价值观融合与价值观冲突的内容。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多元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是不相容的,其实它们之中的一些基本价值恰恰是相通而非对立的。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增强价值主体对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分析、辨别和选择能力,有效避免价值冲突和整合多元价值观。
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克服文化和社会危机。当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各种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交杂并存,加上城乡二元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弊端,为文化和社会危机的蔓延和扩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存在着价值认识、价值评价与价值实践脱节的现象,出现了一些诸如官员腐败、政府公信力不高、道德滑坡等现象,这无疑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于凝聚社会共同体的基本目标、规范行为的选择模式和解决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随着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GDP已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出现,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出现了迷失,社会安全感和信仰出现了缺失。正视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现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想的调适作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价值观迷失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这种社会转型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全方位转变,它不仅包含着社会系统内结构的变迁,而且还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中国社会转型包含着观念的转化,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变迁。社会转型时期是人们思想变化最剧烈、价值观念最为模糊与不稳定的时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短期内不能将各种异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有效的整合,这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内在冲突。这种观念冲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在多元价值面前的迷失。比如,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在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考虑自身利益,甚至牺牲集体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民众就是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交融冲突的过程中,在多重价值的冲突中一步步迷失着。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体制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利益空间得到不同程度的释放,对于传统社会的价值认同产生了隔膜现象。一方面,社会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同质整合关系在转型中被不断消解,社会各种结构处于动态多元重组状态。另一方面,集体主义这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核心价值观已难以发挥主导作用,而新的核心价值观又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核心价值观处于缺失状态。个体主义意识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同传统“正谊明道“的超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与传统节俭道德,后现代文明与工业文明精神同时存在并形成紧张关系。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传统一元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很难发挥其价值引导和思想统领的作用。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使各社会阶层在自身的社会定位与价值偏好上难以达成一致,社会价值目标呈现出各偏其重的主体性色彩,社会离心倾向愈益明显。在社会阶层分化中,由于各阶层在占有社会资源与财富的不平衡度在逐渐增加,造成了弱势群体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冷漠与疏离,危及社会稳定与价值失范,居于不同利益层面的群体之间的对抗显著增加,成为社会治理的新难题。
(二)安全感缺失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导致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所导致的社会危机正在逐步成为各种社会不稳定的诱发因素。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而当今的中国社会,部分人群对社会充满了不信任和恐惧。近期,根据招商银行发布《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千万富豪投资移民意愿强烈,该报告受访者的亿万富豪中,约27%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60%的人有移民意愿。虽然投资移民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本国的无安全感、不信任,进而向其他国家寻求。别的不说,就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出现,就会使得这些精英人士觉得在这样的国家连最基本的生存和健康都保证不了,更别说其他的了。在网络中广为流传的一则段子这样表述: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中认识了石蜡,从火腿中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中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木耳里认识了硫磺酸等等。利益的驱使使人无所畏惧,为所欲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做出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道德丧生、人性泯灭,漠视他人的生命,一切向钱看。
在社会的急剧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革命性变革、多元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腐败案件的频发、人际交往的扩大和社会突发危机事件的产生等等强烈地冲击着民众的内心世界,使人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适应性困难,强化了民众生存的焦虑。这种社会焦虑使人们产生烦躁不安甚至感到恐惧的心理,加剧了人们对生存环境感知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感的缺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到,现在社会任何一个阶层的民众生活上都没有安全感,有钱人担心钱不值钱,没钱人担心能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等等,“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老人们念叨退休待遇不能兑现、看病难上加难;公务员抱怨钱包瘪、压力大;农民害怕化肥涨价,粮价偏低……”。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民众的缺乏安全感已经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深入推进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剧烈变迁致使利益严重失衡的格局出现,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不公平现象,从而使人们的相对剥夺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现如今经济利益分配中贫富差距现象、教育不公平、社会腐败、社会地位不平等等一系列因利益失衡产生的社会不公平现象正不断扭曲着民众的价值观。转型期的利益失衡最终导致民众安全感缺失。近几年企业员工自杀事件频发、幼儿园接连发生惨案,口角之争导致的暴力升级等问题,从事件的本身特征来看,事件的当事人大都存在被“相对剥夺”的社会心理,他们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地位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社会利益失衡、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正进一步加剧着“相对剥夺感”的存在,扭曲了民众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三)信仰缺失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成了民众思考和活动的中心。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参与物质的分配、对属于自己的物质的享受,都获得了制度上的承认和保障。在经历了长久的物质匮乏和生活贫困之后,人们从争取温饱、从温饱奔小康,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物质、对享受的渴望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当对物质和享受的追求以及满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必然要寻找和发现什么东西能更快地、带来更多的物质和更高水平的享受,这时候人们发动起自己所有的神经,最大化地运用自己拥有的一切资源,去满足欲望,而且许多时候都是不择手段地去做。于是,在社会的价值取向恰好处在自发形成的情况下,权力、金钱、名誉、地位等逐渐成了衡量人生成功的基本判断标准。
人们整日为了这种争名逐利而奔波,身心疲惫,还时常面对着公平的竞争和由各自定义游戏规则的不公平竞争,时常遭遇成功或失败,当成功者和不成功者都感到有一种被剥夺感的时候,又不免情绪失落心理失衡。当人们都在热衷于权力、金钱、名誉、地位,一句话,热衷于名利的时候,精神上就没有了属于自己的追求。人们迷失了自己,没有了方向,仿佛被社会、被他人牵着鼻子走,只有对物质的、对享乐的追求,忘却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忘记了真正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精神的满足。当人们醉心于感性的、表面的和暂时的追求时,就不会想到,也不乐去于追求理性的和深层次的东西,当沉迷于眼下的享乐时,就不会去想,也不乐于追求宏伟的和长远的目标。所以,在浮躁的时代,浮躁的人们还有心思考虑什么是信仰,应该树立什么信仰的问题吗?当人们从物质至上、名利至上的迷途中醒悟之后,从浮躁和迷失的痛苦中冷静下来,人们必定重新燃起对理性的激情,重建追求科学和人类进步的信仰。
原有体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之间的结构正在不断遭到消解,这是社会转型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预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社会转型中所存在的价值冲突和价值问题已经不是修补和调整的问题,而是新形势下价值体系的重新评估与重新构建的问题。
三、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路径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结果的发展历程和现实逻辑。
现实路径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世俗化、普及化、大众化,并通过个体内化和社会心理的作用形成民众的常识,即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价值体系的社会化需要强有力的动力支持,从思想体系社会化的长期功效来看,则应抓住思想体系动态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政治社会化的内在逻辑,系统地、生态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价值体系的建构和价值体系社会化之间建立有机的互动关系和动态平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长效的动力源泉。建立有机的互动关系和动态平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是我国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混乱具有重要的调适作用。
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分,不能也不应当等量齐观。我们应该分析研究不同社会文化的本质内容、表现形式、社会影响以及产生的根源,善于抓住关键因素,既要兼顾一般,更要有重点地做好“引领”工作。要把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全局性的社会文化,如传统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作为重点对象来加以“引领”,下大力气求得突破性进展,进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多元文化往往反映着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的思想道德取向和多元利益诉求。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不仅仅要靠教育引导,还要把引领多元文化发展同解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夯实多元文化的思想文化基础和物质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应该包容多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领不同文化、不同群体接受并践行核心价值观。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从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我们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动力体系,从动力角度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问题,挖掘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各要素的内在潜能,发挥其正向功能,促进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基本机制的有机协调与动态平衡,为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提供长效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动力分为认识论动力、主体论动力和工具论动力等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动力体系由三级评价指标组成,通过对此动力指标体系的考量,可以发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建设。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力和凝聚力作用的发挥,并使之真正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关键在于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现实路径二:以利益整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所秉持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能够保证其以利益整合的方式消除相对剥夺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是当代中国所奉行的公平正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目标,能够引导人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以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来整合各种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消除人们在转换型时期因利益失衡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中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公平正义的实现方式,并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建构来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现实表现形式,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把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真切地反映出来,因而是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宗旨,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以制度设计与建构的方式调整社会群体的利益,消除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因利益失衡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
传统体制下那种总体性社会价值体系的一元化与权威性凭借其特殊的工具手段与个体对传统体制的强烈依附性色彩确保了社会民众对传统价值体系的遵守与高度认同,但这种只合于传统体制的价值范式无法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值重构。政府在面临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不得不在公共政策上把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目标作为考量的重要对象。在市场体制的阶层分化中,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整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各阶层的劳动付出与其所获回报缺乏足够的正相关性,受损阶层出现的挫折感和行为失范容易危及社会稳定。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改革应该更多地把攸关社会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以利益整合消除社会各阶层的相对剥夺感,从根源上解决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序格局”问题,以实现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共识。
现实路径三:全方位拓展引领的领域和渠道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多层次、多路径地展开。只有全方位拓展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把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要求落到实处。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的全过程,为引领多元文化、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二是要通过加强主流媒体、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学校、社区等各种阵地建设,把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的工作渗透到文化生产、传播、应用的各个方面、各个部位和各个环节。三是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健全不同文化沟通和交流机制,完善文化产品评估和激励机制,进而全方位拓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的领域和渠道。四是要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推动文化与科技、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根据人们接受文化信息途径的新变化,加强网络文化和新媒体建设,努力探索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手机、电视等工具的出现,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领域。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更加需要重视网络、大众传媒等这些新的社会化工具。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接受信息的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了地球村。在这种形势下,人们获取的信息广而杂,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泥沙俱下的不良的信息,这些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带来威胁。因此,作为政府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使大众传媒、网络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耗散作用降到最低点,并采取积极措施使这些新的意识形态工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服务。
我省当前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进一步引向了深入。“善行河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通过全省人民的广泛道德实践,引导人们在公共交往中乐于助人,大兴互助之风;在社会活动中诚实守信,大兴诚信之风;在职业活动中爱岗敬业,大兴敬业之风;在家庭生活中孝老敬老,大兴孝敬之风。2012年7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围绕“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学习研讨。从本质上讲,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离不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社会道德建设。核心价值内涵在人自身内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人们的一种内心信念。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必要途径:着力改善发展环境,需要广大干部群众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营造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的干事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以高度的道德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着力改善“两个环境”,需要广大干部群众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作出必要的节制,从而形成河北良好的发展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此论文荣获全省统战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
课题组长: 鲁 平
课题组成员:张建钢
左春和
樊雅丽(执笔)
2012年11月16日